欢迎来到 餐饮宣传网!

当前所在: 首页 > 餐饮关注 > 正文

浙江省持续推动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

时间:2021-09-01   作者:佚名   来源: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

  小作坊大民生,传递民俗,传承文化。近年来,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将食品小作坊提升改造与文化浙江、乡村振兴相结合,致力打造一批具有传统工艺、文化内涵、独具浙江辨识度的食品小作坊,办好做实“关键小事”,正确引导、科学监管,留住传统作坊食品的品质、安全与 “乡愁”,让传统食品小作坊“老树发新枝、枯木又逢春”。截至目前,全省拥有“名特优”食品小作坊1875家。

  一、传承“非遗”文化基因,因势利导打造“文化食品作坊”群

  浙江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推出“好味道、好特产、好产品、好文创、好风光、好故事”系列活动,优选地域感、品质感、便携性和文化感兼具的传统食品,打响“味美浙江”文化品牌,并培育出一批在地域、品质、文化、性价比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、带有浙江印记的优质作坊小食品“伴手礼”。截至目前,全省已有多达90项诸如“龙游发糕”、“同山烧酒”等小作坊食品纳入省级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松阳将传统豆腐作坊、米酒工坊、红糖工坊等打造成别具特色、串点成线的块状经济,构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新生态系统。其中,豆腐工坊还承担“乡村博物馆”的角色,集传统豆腐加工、产品展卖、游客参观、文化体验等为一体,展示农耕文化,进行非遗演出。仙居把豆腐、面条、米面、糕点、馒头等5类73家“仙乡”传统特色食品小作坊有机地融入当地山水文创旅游项目之中。嘉善西塘把传统工艺食品作坊与特色旅游相结合,通过“前店后坊”、“透明作坊”等多种方式,吸引中外游客,成为江南水乡文化展示的一个窗口。

  二、嫁接现代技术、标准,“老手艺”实现新传承

  为推动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,解决小作坊准入门槛低、要求标准低等“脏乱差”问题,省市场监管局在持续开展“小作坊提升三年行动计划”基础上,今年又出台方案,从标准、质量、技术、过程管控等方面入手,多管齐下,多措并举,推出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,不断提升小作坊食品安全保障水平,实现了“老手艺”的“新传承”,全省食品小作坊食品合格率从2016年的87.5%逐年提升至2020年的98%。如诸暨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推行小作坊“5S”现场管理法,推动酒业协会制定出台《同山烧白酒》团体标准、成功申请“同山烧”集体商标,引导酒作坊整体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附加值。义乌市场监管部门从规范“义乌红糖”生产加工入手,出台《义乌红糖》《义乌红糖加工技术规程》两个团体标准以及加工场所、设备设施、原辅料进货、从业人员、标签标识、污染防治等“两标八规范”,助力红糖行业的规范提升,全市红糖生产加工单位从原来的79家整合减少到48家,其中新申领《食品生产许可证》34家,经济效益显著增加,单价提升30%以上。

  三、推动园区化管理,倾力产业集约化、品牌化发展

 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近年来争取财政资金1000余万元,推动各地积极同步出台各类资金扶持政策,引导小作坊业主向园区化集聚转型升级,推动形成地方特色食品文化的亮丽风景。全省按照“统一厂区、统一采购、统一排污、统一管理”要求,集中打造了米面制品、豆制品、肉制品等26个小微食品加工园区。目前,已有300余家小作坊迁入园区集中加工,实现了小作坊加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,年产值4.3亿元。如兰溪打造30亩“水亭畲乡豆制品文化产业基地”,统一水电气、统一清洗消毒、统一残渣处理、统一出厂检验,弘扬畲乡“豆”文化、“豆”艺术、“豆”品牌。临安以“山核桃”“小香薯”等区域品牌集聚为引领,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。与此同时,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品牌附加、文化赋能,积极推动集体商标注册工作,不断扩大和提升传统作坊食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。瑞安“南山索面”、柯桥“安昌腊肠”、衢江“杜泽桂花饼”等一批传统地产美食焕发新生机,其中缙云“舒洪”土面加工园区年销售额达1亿多元。

  四、推动“阳光化”“网络化”,助力小作坊插上互联网翅膀

  2021年以来,浙江省以建设“浙食链”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为契机,推动建设“阳光化作坊”,依托“互联网+”技术,通过阳光小作坊“视频+数据”模式,将生产过程向消费者展示,实现了“生产、监管、消费”之间的多方联动,让消费者一同参与监督,让老百姓“买卖明白、消费透明、吃得放心”,形成共治共赢的新格局,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体验感、获得感和安全感。此外,促进食品作坊与平台经济的融合,借力网络促进营销。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开展了“浙里好吃”网络推广活动,遴选了全省各地312个地方特色食品线上销售。临安“阿郎天目馨香小香薯”运用云视频模块,视频制作发布至淘宝、微信等第三方平台,一度成为“网红产品”。衢州民间传统的习俗“摇阳面”,“德门龙”面坊传承近百年历史,老手艺面坊和新直播销售组合,“衢州老字号”非遗的摇阳面年销量达50万斤。临海紫阳古街上食品小作坊开发的“蛋清羊尾拿铁”“桂花酒酿拿铁”等成为新晋网红食品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samr.gov.cn/spscs/sjdt/gzdt/202108/t20210827_334132.html